12月14日上午,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舉行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,通報介紹《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“十四五”規劃》內容。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蔣宏奇、水處處長李新科、大氣處處長張瑞鳳、綜合處副處長關繡娟出席新聞發布會,宣傳教育與科技處處長許金洲主持新聞發布會。綜合處相關負責人就“十四五”規劃期間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新舉措答記者問。
羊城晚報:在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,規劃有哪些新的舉措?
關繡絹:謝謝這位媒體朋友的提問,為了加快提升我省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,“十四五”我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。
一是完善治理主體,構建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模式。生態環境保護人人有責,所以我們必須要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?!笆奈濉蔽覀儗⑼ㄟ^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,強化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、一崗雙責,推動落實企業治污的主體責任,同時鼓勵公眾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和監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,構建黨委領導、政府主導、企業主體、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,推動實現從“要我環?!钡健拔乙h?!钡霓D變。
二是優化治理機制,建立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環境政策體系。一方面,我們將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標準體系,加快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,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補償制度,健全以“雙隨機、一公開”監管為基本手段、以重點監管為補充、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環境監管機制,推動實現一處違法處處受限。另一方面,我們將強化市場激勵機制,推廣“環保管家”“環境醫院”等市場化環境治理模式。完善綠色金融體系,在重點領域探索設立污染防治基金,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,深化碳排放權、排污權等環境權力與市場化交易,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,探索建立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,從而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內生動力。
三是提升治理能力,夯實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支撐。充分運用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等先進的技術手段,全方位地加強生態環境基礎能力建設。這里包括完善全要素覆蓋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、積極推進粵港澳生態科學中心、生態環境智慧云平臺等高水平環境治理平臺建設,著力構建科學先進的監測預警體系、實時泛在的信息感知體系、統一規范的執法監管體系、智慧共享的管控調度體系、快速響應的環境應急體系和創新引領的科技支撐六個體系,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。